“临床营养学科走过了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的艰难发展之路。”在近日广州召开的2023临床营养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说。
(资料图)
近年来,临床营养学的重要性正逐步提升。2022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明确“临床营养科”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室,在医疗机构内开展临床营养诊疗服务。
临床营养科的作用是什么?未来,学科发展面临怎样的重难点?如何更好地发展临床营养学? 陈伟教授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对相关疑问进行了一一解答。
【嘉宾介绍】
陈伟: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总干事。
谈科普:让正确的营养知识触达更多人
南方财经:你关注科普的初衷是什么?怎么看待科普在这一学科的意义?
陈伟:科普,顾名思义就是把科学普及化。我的初心也正是如此——把有用的营养学知识以科学的态度传播给有需求的人群。
科普对于营养学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更多人塑造正确的营养观念。
营养是一门“看上去很容易,做起来很难”的学问。所谓的“难”主要体现在许多人对营养的理解存在误区,比较典型的就是很多人认为健康饮食就是油盐不进的清淡食谱。事实上,在营养科学的指导下,食物可以合理的搭配展现自己的本味。
科普带来的影响力扩大也可以让我接触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解决问题。我一年门诊号量才大概10万,但账号的全平台粉丝量现在已经达到了1500万左右,科普内容的触达力和影响力是惊人的。一方面,作为一名医生,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到更多人,已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另一方面,科普让我接触到了更多的典型案例,以这些典型案例为基础,我可以针对性地产出更多内容帮助我的关注者。
南方财经:你认为科普应该如何把控专业性和传播性的平衡?
陈伟:我保证传播性的方法就是避免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对外输出。虽然我在实践中研究很多其他问题,但我的新媒体账号主要关注减重及其相关知识。在我看来,账号有了固定方向,在同一领域不断输出内容,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有相似需求的人。此外,我对新闻也经常保持关注,有相关热点事件发生时,利用热点科普营养学知识,也有很好的传播效果。
在专业性把控方面,我给自己的原则是“不开处方”。在保证准确性的情况下,从营养学基础出发,给关注者自己能操作和践行的方法,比如食谱、作息时间表、运动方式等。
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革新
南方财经:近几年,临床营养学的地位逐渐提升。未来临床营养的后续发展面临怎样的重难点?应该如何解决?
陈伟:这一学科发展未来发展的重难点是如何评价诊疗效果,而解决的方法则是建立诊断评价体系。
与药品不同,一种营养素在进入人体时很难出现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效果。营养往往是网络性的,一套治疗方案内可能有上百种营养物质在综合发挥作用。因此,虽然治疗会随着时间推移展现效果,但如果研究和评价不够深入和准确,营养的作用可能会被忽视。
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对营养的评价主要还停留在“理论推敲”的层面。以学科理论和既往经验来判断一个方案是否有效,再随着时间推移判断成果。我认为,这并不利于营养学科的发展和影响力扩大。
南方财经:本次大会上你着重介绍了《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以下简称《指南》),这份指南有何观点及价值?
陈伟:这份指南对相比之前临床营养学的成果具有新证据、新亮点和新应用三大优势。
第一版《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刊发于2008年。彼时,大部分研究数据都来自于国外的临床实践,而本版指南汇集了15年来中国临床实践的证据,具有一定开创性。
此外,《指南》的亮点在于其提出应通过营养筛查和评得到相应营养诊断,这使得临床营养科医生的建议可以直接作用于临床实践。我国医保自去年起开始实施“疾病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药物使用报销需要诊断。营养诊断的提出可以帮助患者更高效、便利地获得营养支持。
基于卫生经济学的新型应用思路也是《指南》的优势之一。我们提出“合理化应用”的思路,避免临床营养技术滥用,保证营养治疗适宜、规范。
南方财经:你在会议中曾多次提到临床营养学科在近年来不断艰难前进的过程,你怎么看临床营养学科的人才培养?
陈伟:过去三十年来,临床营养学科历经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的高速发展,每一步都需要人才的支持。我认为未来人才培养主要有两条路径。
第一层是加强医学院校的学历教育和校园教育,培养医学生对营养的理解。以协和医院为例,临场营养规培生覆盖卫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力求让医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临床营养知识。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建立专门的临床营养系,培育更尖端的人才。第二层则是继续教育。比如通过国家组织的技能教育培训和考试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营养知识考核;或者由行业协会牵头进行培训和认证。
谈效果:确立正确的特医食品使用观
南方财经:有数据指出,20%~80%的肿瘤患者可通过营养治疗得到身体状况的改善,你怎么看待这一观点?营养治疗对肿瘤治疗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陈伟:一个肿瘤患者一生发生营养不良的几率在20%-80%。因此,营养治疗的确能给肿瘤患者带来很大的帮助。
不过,营养治疗在其中的作用不可过分神化。目前营养治疗不会直接治疗肿瘤本身,更多是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发挥辅助治疗、补充治疗作用。
比如,患者结束手术后不能正常进食,此时营养治疗介入,就可以保证患者得到营养,能够有助于维持治疗的成果,改善后期的这个康复的过程。
此外,临床营养学认为,营养也能够改善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食欲,让患者拥有更好的体质、体力和食欲应对肿瘤病情。
南方财经:特医食品被认为是营养治疗的“有效武器”。随着这几年对特医食品的科普教育越来越多,大家也越来越关注到这个领域,特医食品是否每个人都适用?
陈伟:我们常见的食品被分成三类: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特医食品,从专业角度来说,特医食品可以被每个人食用,但由于其只是针对特定疾病,因此,普通人吃可能并不会变得更加健康。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将特医食品分成疾病特定型和非疾病特定型,非疾病特定型可以在社会商超进行购买,因为其可以视作营养食品,普通人可以食用;而疾病特定型,如肿瘤专用型的特定全营养配方,则需要在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药店购买,并且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以处方的形式使用,以保证安全性。
南方财经:特医食品未来会进入医保吗?
陈伟:特医食品首先需要进入医疗市场,才能考虑过进医保。以疾病特定型特医食品为例,这类食品不能在网上销售,只可以在有资质的药店或医院获得,然而在实践中,相关食品在医疗机构并没有收费编码,也无法购买,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因此,当前一方面需要提高医生和医院对特医食品的认知,让医疗机构放心使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明确相关规则,做到特医食品在实践中的规范和安全使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兽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